2021年1—6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.22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0%;比2019年1—6月份增长17.2%,两年平均增长8.2%。其中,住宅投资5.42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0%。
但从开发投资的增速来看,1—6月份的增速与1-5月份相比,再次放缓3.3个百分点,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已从今年1-2月份38.3%的高位,连续4个月回落。
不过,虽然开发投资增速自3月开始持续收窄,但累计增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,一定程度上表明房企市场投资信心仍存。
分地区来看,1—6月份,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8544亿元,同比增长13.6%,在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中继续排行首位;中部地区开发投资增速*快,同比增长22.7%至15053亿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房企上半年的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整体来看均同比略有下降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-6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7021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1.8%;土地成交价款3808亿元,同比下降5.7%。
不过,中指研究院跟踪的TOP100中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总额与去年相比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。
2021年上半年,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6485亿元,同比增长4.6%,门槛值为37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提升。
数据还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万科、保利发展和建发房产拿地金额再次领跑,分别以962亿元、794亿元和723亿元居拿地金额榜前三名;拿地面积榜前三名分别为碧桂园、万科、保利发展,拿地面积分别为1253万㎡、1081㎡和966㎡。
行业监管加强叠加土拍“两集中”政策,给资金充足的房企带来了机遇,也束缚着另一部分房企的拿地动作。
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,绿地控股上半年拿地金额约223亿元,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40.1%,名次也从第9名下滑至第23位。此外,绿地控股上半年全口径拿地面积为462万平方米,排名第15位,而去年绿地控股曾以1258万平方米的业绩成为拿地面积榜单的NO1。
绿地控股拿地力度下降的背后,是“三道红线”重压,致使其房地产业务营收“原地踏步”。2020年,绿地控股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4.1%,净负债率为139.2%,现金短债比为0.97,“三道红线”全部踩线。至2021年2月底,其短债比超过1,才实现“红档”降至“橙档”。当下房地产监管持续加强,绿地控股扩张脚步也放缓。
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进一步指出,当前房企拿地面临很多压力,包括资金面的管控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,部分房企出现了不敢拿地的情绪。下半年应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,积极增加房企拿地机会,从而有助于改善供求关系。
地域分布上,土拍“两集中”政策使得布局更加聚焦一二线城市及核心城市群,热点城市热度不减。
中指研究院跟踪的50家代表房企数据显示,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,上半年,50家房企在二线城市拿地面积*多,占比52.6%,主要由于集中供地的22城,全部为一二线城市且土地市场较热。
从城市群分布来看,上半年,50家代表房企在五大核心城市群拿地面积占比达69%,较上年同期增长12.2个百分点,其中,长三角拿地面积*多,占比达35.4%,同比增长7.9个百分点。
- 开发投资 增速放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