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2017-2021常州整体的拍地节奏,小编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:多点开花,层层推进。
2017年开始,首先*轮周期里我们的拍地主要集中在哪里?
主要集中在各个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外拓新兴及极少数乡镇,比如说在东南方向,就是武进万达对面的美的国宾府,还有在田家炳旁边的华宇常宁府,凤凰新城的中海铂悦公馆、璞樾和山等等。
这里是*步起势,货量均衡,雨露均沾。在常州各个板块都埋下了一到两个项目,看整体反馈,来选择发展的方向。
市场环境太好了,跑量跑的极快的情况下,到2018年的土拍就开始出现了很明显的倾向性,重点加码了几个板块,红梅翠竹板块,武高新板块,凤凰新城板块,钟楼新城板块,以及新桥板块的部分。
这个就是2017年之后各个区域决定的*步外拓方向,适当的供地之后,激活了各个板块的置业热情,2018年依然跑得快。
因此在2019年开始,各个区域加强深化投入,上面所提到的板块开始大批量的供地上新项目,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,比如说新桥几个碧桂园,凤凰新城的中梁、金科、 弘阳,武高新的美的,钟楼新城雅居乐、保利等等,都在那个时候开始冒头的,看似项目多,其实按照常州当时的投资热情和消化速度,卖不了多久,就能跑完。
与此同时,又开始开发新的板块试水,继续把项目往外推,比如在2020年火起来的,北青龙、皇粮浜、经开区、淹城板块、钟楼荷园,这些早在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埋好了点。这个时候到2020年看,是不是就是那些板块在大规模的供货,项目卖的很多比如万科新都会、四季都会、光明的三兄弟,淹城的豪宅,经开区的旭辉和美的。
而在2020年这个点上,2018年的热门板块慢慢的完成了库存去化,进入到了短货期,比如说近期拍的丽华和凤凰新城,小新桥板块,钟楼新城的核心区域,大家都会发现可以选择买的新房越来越少了。
因此在2020到2021这个阶段,我们看到价格摆在了哪里,就是这些大板块的空白区域,而荷园、皇粮浜这些地方又开始进入到库存消化期。
好了,到此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土拍的节奏之后,大家应该能比较好的理解我说的,多点开花,层层推进。
政府很好的把控了每个板块的供应量均衡,每个板块保持有房卖,但是库存压力不大的情况,如果库存高了一点,那土拍就往其他空拍区域引导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就像在跑4*100米一样,大家都想跑一样,*做到齐头并进,因此跑的太快的,我就慢一点,而落在后面的就用土拍来抽一鞭子,让你追上去。
这样情况下,其实就很明显的分化了区域板块内的去化压力,不会出现当年大飞龙板块那样的去化问题。这一点上,必须承认是控制的非常好的。
为什么开发商敢拿地?
在去化可见的情况下,开发商自然有信心拿地,而且同时*关键的是什么?是这些地块其实都不算很大,要的钱也不多。
嘉宏拿下的土地总价也不过16个亿。
我在2019年的时候跟某科的城市总在聊天的时候,他自己就说过现在城市公司沉淀下来的资金,基本都能满足,自己在常州拿地,总部其实不需要给太多的支持,就看哪里更值得拿了。
那我们看到地价一步步攀升,今年土拍邹区、丽华这些地方冒头了,价格还出奇的高。
首先这的确没什么新房好选了,其次开发商需要去完成区域跨越涨价的交接棒。说白了,等丽华嘉宏入市卖3万多的时候,你是不是看看其他2万+也不贵了,咬咬牙那就上车吧。
这些新地块,就是这个市场的标杆,标杆只要能坚持住,那么之前拿地的小弟们才好抛货。那现在的标杆是谁,嘉宏-本地扶持的*大户(不是新城了,懂得都懂),儒辰-从山东忽悠过来的愣头青。
而且到现在4月底,今年常州包含金坛才供地9块,而去年疫情影响的情况下,到现在这个时候,常州已经卖了16块地。核心原因是什么?就是有些地方没有前几年卖的那么快了,我们要开始合理的分化和控速了。
还有一点支持着开发商继续拿地,那就是本身房企的大方向政策。
从2018年开始,基本上头部前20的房企都在贯彻着围绕都市圈,在核心城市的主城重点板块拿地的政策。哪怕三道红线压在头上,融资成本越来越高,还是要拿地和开发,毕竟拿地还能活着,没地就真的要死了。
- 拍地 土拍市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