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买房 >常州楼市 >正文

现在的2021年,市场的购买力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两级分化

来源:吉屋网   2021-06-01 11:21:39
常州买房交流群-3群(329)

2016-2018年这段时间,大家应该都经历过,这是个全民炒房的时代

那个时候常州的购买力组成包括了外地投资客,本地投资客,本地刚需,同时也是常州*批投资改善客户冒头的时候。

两个类型的纯投资客在这里不多介绍了。

本地的投资改善客户主要就是真的有改善需求,同时又想着资产能够保值,手上有一部分继续就能上车。比如说当时大家一起抢的泰和之春,*虽然要求被开发商提高了,但是30到50万左右还是有机会的。


当年泰和之春排队现场

2019-2020这个阶段,外地投资客退场,本地需求为主力

准确的来说,外地投资客已经开始逐渐退场,直到消失了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外围城市有了更好的选择,就如同2016,2017年的常州,2018年以后的常州对于外地投资客来说,已经不是*的选择。

而本地投资客,因为对于外地市场的陌生,消息的限制或者是舒适区的安全感,依然会在本地市场继续选择投资置业。因为虽然空间小了,限售政策也紧了一点,但是他们的自有资金相对充沛,测算下来年化收益率做到5%以上都是让他们欣慰的。

这个阶段,他们热衷于投资一些高端和品质的精装产品,毕竟这类产品将来的稀有度更强和*空间更大。

这个时候本地刚需客户也是有的,当时上车成本已经不是当年轻轻松松30万就能上车的时代,在主城区好一点的板块的上车成本在80-100万左右,一些所谓的新兴板块的成本也在50万左右*。

因此这个时候市场的置换客户慢慢的成为了主流。

多年的积累之下,或者在2012-2016年有过置业的小伙伴们,在错过了前一波大潮之后,在2019年开始了后知后觉,置换入市,卖掉一套换一套成为了一种选择,或者拿着六个钱袋子再入一套,很多家庭也是能够支撑的住的。

这一批客户的心理其实非常直接,就是要一个更好的居住产品和环境,同时不想错过这班房价上涨的末班车。

时间到了现在的2021年,市场的购买力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两级分化

很多所谓新兴板块的刚需项目去化初显疲态,而高端项目也在所谓的限价之下,推盘节奏放缓。

这个大家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,今年的自媒体文章还是有,但是没有往年的多了吧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因为本地投资客也看到了头,而本地刚需上车的难度更大了。

去年的调控政策落地之后,二手*的要求和限售时间的拉长,基本消灭了所有想要继续使用杠杆的客户。那在这样的情况下,购买力就直接被拦腰砍掉了一半,同时二手房的出货速度慢和市场环境的恶劣,让很多的置换客户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。

自有资金已经跟不上*上涨的速度,同时手上的房子也没有那么快能出掉,因此这个链条转动的越来越困难。

这个情况只有常州有吗?不是的。

整个苏锡常的情况一摸一样,苏州的自媒体早在年初就已经开始高喊着,苏州投资需谨慎,不是所有房子都能买的,而常州却还在独自狂欢,所以现在是不是已经在*危险的边缘了呢?


常州买房交流群-3群(329)